中华文化走出去,实际上在面对阻力时,常常出现两种论调。一种是文化自大论,认为中国文化优秀,所以自然应该为世界所接受、所欢迎,否则就是别人的问题;一种是文化自卑论,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保守,无论如何都无法与外国尤其是西方文化相提并论,所以不必传,传也没人接受,更不会欢迎。这两种观点,都是罔顾事实的“自说自话”,都要不得。
任何对立面都会此消彼长,不是你消我长,就是我消你长,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。大到战争,小到疾病;大到一国兴衰,小到一草枯荣,皆如此。辩证的分析,应能在弱时看到强,强时看到弱,敌时看到友,友时看到敌……只要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,正确理解“水满则溢”“月盈则亏”,才能不被“花架子”吓住,才能忍辱负重,刻苦努力,坚持到有利于自己的力量不断增长,不利的力量不断削弱,就能取得最后的成功。
与美西方等发达国家相比,中华文化传统深厚,但世界影响力和综合实力还相对处于弱势。但从当前中西文化发展态势来看,未来中西文化力量对比必将发生有利于中华文化国际化的变化。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理解了真实的中国,逐渐相信并接受中国“仁者爱人”的传统,人心向背就会出现明显的转折,中国的朋友圈会越来越大,以利己主义为原则的美西方的朋友圈则会越来越小,中华文化的世界化也将更加“多助”,最终会以中国为中心,形成以团结、协作、共享为基础的中华文化世界联盟,相互汲取互助,推动世界按照人类幸福生活的理想健康发展。
但鉴于当前西强我弱的根基依然深厚,国际局势复杂多变,百年大变局下各种明暗力量的矛盾冲突,中华文化世界化的道路会很漫长,我们和我们的朋友,都要做好“持久战”的准备。
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一项战略性极强的工作,涉及到的国家,未来的不可预测性,参与力量的多元化等等,都是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。但文化传播因属于软实力,目前还没有引起全民的注意,全民的重视,导致力量分散,资源不集中,意见不统一,步骤不一致。这就需要我们在全民面前要提前给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未来“描画轮廓”,进行战略预判,运筹帷幄以决胜千里。为此,目前应加强对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各方力量进行科学对比分析,分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若干阶段,每一阶段各方力量会发生哪些变化,会造成哪些形势的转变,我们应如何应对等等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所有中国人明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价值、未来走向、自己在其中的位置,从而形成合力,众志成城,打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这场“战争”,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,争取到合理合法的权利。
中国国内各区域对外文化传播的形势和形式都有差别,各地文化传统和国际化基础不同,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,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。从决策角度,要允许这种带地域性的“此起彼落”,有针对性地予以支持;而在国外,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更是呈现出鲜明的起起伏伏,不同民族文化在接触到中华文化时所产生的“文化心理反应”是不同的,就像成长环境不同的两个人见面,陌生感及心理动态自然不同,我们切不可因“一见未钟情”就认为别人不欢迎中华文化,而是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,促生有利因素,消除不利因素,营造和谐环境,使中华文化在“天时地利人和”的国内外环境里生根发芽、结蕾绽放,由目前中外文化、尤其是中西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不平衡,逐步创造条件,推动形成各文化一律平等基础上的生态平衡,构筑出以世界先进文化为基础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导的世界文化体系。
中华文化有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积淀,厚重自然笨拙,每一次民族存亡关头,都会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转身期,这个过程是痛苦的,甚至失败的,但绝不会灭亡。只要转过身,就会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,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。目前中华文化就面临着重要转折期,百年未有大变局既是百年未有之机遇,也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,前人未遇之困难,后人未有之机遇,最关键的是中华民族要如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,共同唤醒中华文化骨子里的文武精神,一点一滴,一人一事,老老实实迈好每一步,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事,滴灌式浇好每一棵友谊之树。
孙宜学 PG电子游戏爆分视频爆大奖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、院长,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
链接:https://column.chinadaily.com.cn/a/202411/27/WS6746acdba310b59111da5bac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