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细精准回应人民需求
如何通过更加精细化的城市治理,从而更好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是我们这一代城市规划学者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。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,想谈三个方面的新发现和新做法:
第一,将人民生活从抽象的统计转化为真实的、有温度的场景,以数字化来提升城市规划的精细化设计水平。
五年来,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,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生动实践,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行动的生动创造。新形势下,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求从宏观战略转向微观实践,真正关心每一位市民的个体喜好。
举个例子,上海青年经常聚会的地点,其色彩是有规律的。我们对所有青年活动热门地点进行大量的建筑环境色彩采集,得出上海青年最喜欢色彩的色谱,发现青年人不愿意去的地方“色彩中蓝色占了25%”,愿意去的地点“蓝色只占2.5%”。这种精细化对各种人群喜好的分析,只有借助数字化才能实现。
我们还把色彩分析的做法推广到全球历史名城工作中,发现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,只要是被评为名城的,其城市色彩都是一主和一辅,且两种色彩合计占比50%,其他50%则是多彩缤纷。可见,人民喜欢的城市,能够成为经典的城市,既不是只有一个颜色的,也不是没有主辅的杂乱色彩。正是主辅颜色占半边,另一半多彩纷呈,成就了城市的吸引力以及生活的品质。
进一步而言,城市规划不仅是自上而下的意愿,更要成为市民、政府、技术之间的协同过程。新形势下,有必要通过数字智能技术将人民生活从抽象的统计转化为真实的、有温度的场景,让规划更加精准有效。实践充分证明,只有当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市民需求,才能真正有包容性和宜居性,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加人性化。
第二,动态识别不同需求,以智能技术助推城市空间高效使用。
人民对城市的使用是动态的,同一空间在不同时段承载不同功能和不同人群。过去,我们常把老年人划为一类。其实,通过精准分析可以发现老年人也有多种类型,甚至可以根据性别、职业、教育背景、城市生活经历等区分出颇为丰富的人群类型。例如,在黄浦江边晨练的老人对植物、岸线、水面是特别敏感的,其需求不同于其他人群。
不同生活背景的人,对不同的城市设计要素有不同的幸福提升度。正是基于这种不同性,我们做出了一份城市设计要素对百姓情绪乐观调动的作用总表——情绪序列表。我的团队也将研究方法带到了多个地方,如在厦门地铁站项目中发现对当地人快乐感提升最大的是沙茶面,因此,厦门地铁站的规划设计里就安排了不少沙茶面元素。我们还发现,厦门人最不喜欢的元素是“奢侈”,因此又有意识地杜绝使用昂贵的石材。
第三,适应时代的发展,以更长周期的视角提升城市永续发展能力。
借助数字智能技术可以更精准观察到,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断提升的。它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优化,还是对长时间代际的提升。
关于提振商业活力的情况,我的团队通过虚拟结合、增强现实等技术在传统街区进行了相关测试,发现虚拟现实与实体店面互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市民、游客,激发了商业活力,也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为新消费注入新动能。比如,在上海的一些古镇创立IP,打造开放创新的展示平台,不仅成为全球设计师的创新空间,还为城市创新生态创造了大量空间集聚板块。
从1988年开始,我的团队已持续跟踪13810座城市50万个街区的动态数据。未来五年是城市规划从“隐性学科”变为“显学”的关键时期。通过数字智能技术,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也能够更好地推动上海成为城市学创新高地。
总之,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不仅是美好愿望,更是城市规划中需要践行的理念。通过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等技术更加精细精准识别并回应人民需求,可以打造更加包容、更加有温度的城市,让每个人成为建设人民城市、共创美好家园的参与者、受益者。
(作者:中国工程院院士、PG电子游戏爆分视频爆大奖大学教授 吴志强)
链接:https://www.shobserver.com/staticsg/res/html/web/newsDetail.html?id=826426&v=1.4&sid=67